教育资讯

季明明:关于大力发展高中国际项目的思考

2019-09-08

在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发布会上的发言稿
 

季明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第二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资深顾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原教务部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研究起草第六组副组长;对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研究起草提出多条重要建议。“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首席专家、研究员。
 


 

习近平同志强调:“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进行高水平合作办学。”这是我国新时代全面扩大教育开放的动员令!教育扩大开放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抉择。在中国近代,一大批跨出国门深造的学子回国后都成了支撑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栋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国的一大批“海归”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海归”已经成为国家各条战线的骨干,就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国防现代化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认为,没有 40 年以来基于国家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出国留学事业所提供的各类拔尖人才的支撑,就没有今天现代化建设和科技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就。
 

高中国际项目主要是指公办学校高中部或者是民办国际学校等机构所实施的国际课程项目,是教育扩大开放的一项重要实践。
 

近日,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了《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这是一项颇有特色的重要成果。一是参与研究者是复合型专家团队,既有曾经是政府教育外事部门的干部,又有教育专家、大学教师、归国留学生、教育国际交流组织代表以及高中国际项目学校负责人等,可谓人才济济、群策群力。二是既有文献研究,又有实地考察,还有专门访谈;三是报告既有对数据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又有对相关学校宝贵经验的总结及其配套的丰富案例材料。四是作为大调研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研发了评价指标体系,为衡量高中国际项目实施的质量提供了一把尺子。五是既涉及具体办学事项等一系列“接地气”内容,又认真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凸显了“顶天立地”特点。因此可以认为,尽管该项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与国内若干同类关于 K12 国际项目研究报告相比,除了具有不少共性外,本项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对于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新时代关于高中国际项目政策,对于提振广大高中国际项目学校的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不少项目学校存在诸多困难和疑虑,政府部门主动关心支持还不够,政策导向也还不明朗。为此,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为什么要搞、怎么样搞、搞成什么样的高中国际项目”的重大命题。
 

一、高中国际项目的发展是教育扩大开放的重大成就
 

1. 高中国际课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第四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宣言》指出了 21 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基于“本土化”落地的包括IB、A-Level、AP、中加等先进的课程有利于广大中学生有效地实现上述重要目标。

被许多国家实施的高中国际项目已经不只是一种课程形态,而是全球化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广泛流通,是人类迈入终身学习时代教育进步的鲜明特征和必然趋势。

以 A-Level 项目为例,原本是英国本土的高中课程,经过 50 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学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课程项目之一。人们发现项目学校并无英方人员出现——而且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成了国际公认的一种教育品牌。A-Level 课程着眼于发掘个性潜能,为中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业成功和生涯发展路径,提供丰富的科目选择和灵活的授课方式,强调多学科并重和融会贯通,支持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好奇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由此, 每年有超过 500 多万各国学生参加A-level 考试,其成绩得到 160 多个国家的 11000 所大学认可。因此,风靡于全球被诸多国家经过“本土化”改造发展起来的各类高中国际项目,已经不只是属于某些国家独有的“专利”,而是人类教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
 

2. 高中国际项目支持了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

据教育部统计,2018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为 66.21 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为 59.63 万人(金融危机前的 2008 年为 16.16 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 51.94 万人,其中,属于自费留学者为 46.76 万人——他们一半以上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由此导致目前我国年轻的高端人才中约占 30%是海外归来的硕、博留学生,又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在国内高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约为 58 万人,与上述数据作比较后得知,并未花国家培养经费的自费出国留学事业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硕、博人才规模的大幅度增长。

从 1978 年到 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585.71 万人,其中 365.14 万人在完

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 84.46%(这也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十分少见的高比例),他们有力地壮大了国家的人才队伍。

必须指出,我国多年学成归来人才中的绝大多数正是首先通过各类高中国际项目走出了国门。所以,蓬勃发展的高中国际项目已经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2017 年新学识统计,在我国当时的七百多所国际学校中,118 所开设了 IB 课程,356 所开设了 A-Level 课程,252 所开设了 AP 课程,116 所开设了加拿大课程,29 所开设了澳洲课程(注:以上数据均未包括不少学校开设的第二、第三种国际课程)。顶思数据显示,由于受到国内家长和高中学生的热捧,剑桥课程于 2017 年 6 月在国内考试人数接近 7.2 万人次,2018 年则突破了 8.1 万人次。
 

3. 高中国际项目促进了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据新东方《中国留学白皮书》反映,我国已经日益明显地出现了“留学大众化”趋势。对比 5 年来意向留学的学生父母的职业背景,其中“一般员工”(可以理解为“工薪阶层”)的比例逐年上升,与 2015 年的29%相比,净增长14%。说明高中国际项目已经成为不少普通收入家庭的选择性、差异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工薪阶层的家长们,是在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让子女接受国外优质教育,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将由此节省的钱用于解决教育的公平均衡问题,每年还为国内大学腾出了几十万个学位让更多其他学生得以深造。
 

4. 高中国际项目有利于倒逼国内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高中国际项目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中教育资源多样化的需求,其中不少一流水平项目学校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充分彰显出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特征,大大丰富了我国高中特色发展的内涵,也是为国家 40 多年教育巨大成就增添了十分亮丽和五彩缤纷的内容。

进行对比后还可以发现,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所大力倡导的关于“选课走班”、“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全新要求,与诸多国际课程的理念、方法、模式不谋而合、如出一辙。该文件提出的国家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多条新任务,都能够在一流水平高中国际项目学校中发现成功案例和系统解决方案。

因此,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支持高中国际项目的发展。首先就国际项目课程、教材属于社会学科中涉及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当内容应该认真地进行“过滤”,进而充分发掘和借鉴其关于办学理念、认知规律、教学方法、育人模式以及自然科学及技术范畴的一系列先进内容,并且与国内同类成果间做到优势互补、互相借鉴、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可望彻底根除横行多年的片面应试教育顽疾,改变多年一贯制的传统教学模式,可望有效地实现国办文件关于“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等战略目标。
 

二、切实把握我国高中国际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事实充分证明,我国高中国际项目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当前更是面临着大发展的良好势头。据新学说报告称,早在 2017 年我国实施国际课程项目的国际学校已经达到 821 所(其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 121 所,民办国际学校为 426 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为 274 个),在校生总数约为 50 万人(据另外统计:2010 年全国国际学校数量仅为 384 所)。据智研咨询发布报告测算:2018 年至 2022 年,国际学校在校生数以年15%速度递增,至 2022 年将达到 97.4 万人;本科及以下阶段留学人数在 2018 年至2022 年增速为 10%,则 2022 年该项目的潜在需求量将达到 737.5 万人。如果国际学校渗透率从 2018 年的 15%线性递增至 2022 年的 21%,则预测高中国际项目需求量将于2022 年达到 154.9 万人。
 

又据有关材料介绍,2018 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 5.3 万人,其中民办高中(包括民办国际高中)招生仅 2700 人。同年,北京市有 63000 多名学生参加高考,而从国际高中毕业的“准留学生”仅为 3000 余名。同年,上海参加中考学生约 9 万人,其中约有 9 千人进入高中国际项目学习。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即使是在高中国际项目发达的地区,进入高中国际项目学习者与学生总规模数相比也仅占 10% 左右。为此,应该充分预见到高中国际项目在我国确实面临着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上述预判也具有经济学基础。据有关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地区人均 GDP 超过 6000 美元时,其留学市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例如,台湾地区于 1986 年人均 GDP 达到 4038美元、1987 年达到 5350 美元时,申请留学签证人数并未陡增。但是,在 1988 年人均GDP达到 6369 美元时,随即迸发出出境留学的热潮。1989 年,全岛赴主要目的地国家留学的人数达到 16879 人,同比增长了 106.4%。我国人均 GDP 已经接近 1 万美元(北京等某些东部城市已经达到或者接近 2 万美元)。依据上述规律,我国高中国际项目需求群体确实会大幅度增长。
 

有鉴于此,一些地区已经积极行动了起来。例如,北京地区已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9所,使馆人员子女学校 4 所,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31 个,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 25 所,具备接收外国学生资质的中小学 286 所。尽管如此,今年 8 月北京市教委又带了一个好头,提出加大国际教育供给的三年行动计划,到 2021 年将在引进人才密集地等重点区新建国际学校 11 所,新增接受外国学生资质学校 50 所,将实现“区区都有国际学校”重要目标。这种引领国内教育扩大开放的断然举措将会在各地引起“一石激起千重浪”的积极反响。
 

三、积极和加快发展高中国际项目若干建议
 

第一,牢牢把握高中国际项目实施的正确方向。

这是所有高中国际项目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任何国家都有本国的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因此,就国际项目课程、教材属于社会学科中涉及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当内容应该认真地进行“过滤”,牢牢把握国家教育的主权。同时,要积极发掘和大胆借鉴其中属于先进办学理念、先进育人模式、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总之,要坚持在中国大地上举办高中国际项目,鼎力培养大批既善于国际理解、国际合作交往,又牢固地植入“中国心”、“中国魂”的优秀国际化人才。这是办好所有高中国际项目包括国家整个自费出国留学事业得以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
 

第二,出台专门文件,大力支持高中国际项目积极健康发展。

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着眼于国家教育现代化大局,基于“教育自信”,全面部署高中国际项目事业发展规划,将其列为新时代教育扩大开放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拔尖人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具有方向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政策规定。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具有一流水平和鲜明特色项目学校的重要经验;同时,针对目前不少项目学校普遍存在的困难、疑虑问题,抓紧形成系统解决方案。
 

第三,建立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与普通高中相比,高中国际项目的教学与管理有着不少特殊之处。建议借鉴国际第三方组织参与教育质量评价的成功做法,尽快建立符合基本国情的高中国际项目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支持其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和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就此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建议支持其就若干不同类型高中国际项目学校办学质量开展评价试点。
 

第四,建立高中国际项目行业合作交流平台。

应该努力改变高中国际项目相关学校间沟通和合作交流滞后的状况。建议按照自愿原则,加快构建其行业联盟、校长联谊会、常设研讨会等模式,有利于相互间“抱团取暖”,抵御风险,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加强合作,协同创新,确保国家该项重大事业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
 

第五,高中国际项目学校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纠正不足、持续发展。

在充分肯定高中国际项目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指出,有些项目学校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例如,学校管理水平还不高,外教素质不高、放任自流,普遍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大部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薄弱环节——尚未形成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国内与国际、国标与校本、必修与选修以及多学科深度融合的高水平课程体系等等,影响了办学的质量。

特别要重视不少学校普遍存在“两个不够”的突出问题。包括:

一是对于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一系列最新重要文件的重视、学习和贯彻不够,未能在立德树人上下真功夫,导致大部分学生格局不大、视角很窄,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抱负,今后回国后难当重任。

二是对一流水平国际课程先进理念、模式、方法的理解、融合和实施不够,抛弃了高中国际课程的精髓,有些学校项目的实施几乎已经成为片面应试教育的翻版,尽管其中不少学生也能够考上世界名校,但是其未来发展的空间有限。例如,以往大量在美国毕业和就业的这类学生,只能从事跟随型、重复型劳动,却进不了从事原創和发明的高端平台。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为此,当前首先建议高中国际项目学校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近两年来陆续发布的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涉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注:以下简称“《系列文件》”)。《系列文件》发布机构级别之高、文件数量之多、涵盖领域之全,系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充分表明中央对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宏大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把握得深入与全面,对所提出解决方案的系统与完整,包括对国际课程先进成果的重视和借鉴。《系列文件》不仅属于广大普通中小学,同时, 也是指导和办好所有高中国际项目学校的纲领性文献,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系到在中国大地办教育,关系到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第六,积极鼓励高中国际项目走出国门办学。

中国高中国际项目取得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坚持基本国情,积极借鉴国际课程先进成果,努力做到“本土化”落地即东西融合、相得益彰。这样的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把握重大历史机遇,谋篇布局,积极支持和鼓励“走出去”办学,输出我国一流水平高中国际项目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模式。相比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交流,涉及下一代及各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是其中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一种交流。因为,这是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有效的路径!

联系我们

86-010-82102858

中国 • 北京
海淀区知春路108号豪景大厦A座19层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Copyright © 1998-2019 东西方国际教育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47291号

English

季明明:关于大力发展高中国际项目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9-08 来源:东西方国际教育

在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发布会上的发言稿
 

季明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第二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资深顾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原教务部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研究起草第六组副组长;对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研究起草提出多条重要建议。“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首席专家、研究员。
 


 

习近平同志强调:“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进行高水平合作办学。”这是我国新时代全面扩大教育开放的动员令!教育扩大开放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抉择。在中国近代,一大批跨出国门深造的学子回国后都成了支撑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栋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国的一大批“海归”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海归”已经成为国家各条战线的骨干,就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国防现代化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认为,没有 40 年以来基于国家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出国留学事业所提供的各类拔尖人才的支撑,就没有今天现代化建设和科技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就。
 

高中国际项目主要是指公办学校高中部或者是民办国际学校等机构所实施的国际课程项目,是教育扩大开放的一项重要实践。
 

近日,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了《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这是一项颇有特色的重要成果。一是参与研究者是复合型专家团队,既有曾经是政府教育外事部门的干部,又有教育专家、大学教师、归国留学生、教育国际交流组织代表以及高中国际项目学校负责人等,可谓人才济济、群策群力。二是既有文献研究,又有实地考察,还有专门访谈;三是报告既有对数据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又有对相关学校宝贵经验的总结及其配套的丰富案例材料。四是作为大调研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研发了评价指标体系,为衡量高中国际项目实施的质量提供了一把尺子。五是既涉及具体办学事项等一系列“接地气”内容,又认真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凸显了“顶天立地”特点。因此可以认为,尽管该项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与国内若干同类关于 K12 国际项目研究报告相比,除了具有不少共性外,本项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对于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新时代关于高中国际项目政策,对于提振广大高中国际项目学校的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不少项目学校存在诸多困难和疑虑,政府部门主动关心支持还不够,政策导向也还不明朗。为此,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为什么要搞、怎么样搞、搞成什么样的高中国际项目”的重大命题。
 

一、高中国际项目的发展是教育扩大开放的重大成就
 

1. 高中国际课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第四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宣言》指出了 21 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基于“本土化”落地的包括IB、A-Level、AP、中加等先进的课程有利于广大中学生有效地实现上述重要目标。

被许多国家实施的高中国际项目已经不只是一种课程形态,而是全球化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广泛流通,是人类迈入终身学习时代教育进步的鲜明特征和必然趋势。

以 A-Level 项目为例,原本是英国本土的高中课程,经过 50 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学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课程项目之一。人们发现项目学校并无英方人员出现——而且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成了国际公认的一种教育品牌。A-Level 课程着眼于发掘个性潜能,为中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业成功和生涯发展路径,提供丰富的科目选择和灵活的授课方式,强调多学科并重和融会贯通,支持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好奇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由此, 每年有超过 500 多万各国学生参加A-level 考试,其成绩得到 160 多个国家的 11000 所大学认可。因此,风靡于全球被诸多国家经过“本土化”改造发展起来的各类高中国际项目,已经不只是属于某些国家独有的“专利”,而是人类教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
 

2. 高中国际项目支持了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

据教育部统计,2018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为 66.21 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为 59.63 万人(金融危机前的 2008 年为 16.16 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 51.94 万人,其中,属于自费留学者为 46.76 万人——他们一半以上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由此导致目前我国年轻的高端人才中约占 30%是海外归来的硕、博留学生,又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在国内高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约为 58 万人,与上述数据作比较后得知,并未花国家培养经费的自费出国留学事业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硕、博人才规模的大幅度增长。

从 1978 年到 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585.71 万人,其中 365.14 万人在完

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 84.46%(这也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十分少见的高比例),他们有力地壮大了国家的人才队伍。

必须指出,我国多年学成归来人才中的绝大多数正是首先通过各类高中国际项目走出了国门。所以,蓬勃发展的高中国际项目已经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2017 年新学识统计,在我国当时的七百多所国际学校中,118 所开设了 IB 课程,356 所开设了 A-Level 课程,252 所开设了 AP 课程,116 所开设了加拿大课程,29 所开设了澳洲课程(注:以上数据均未包括不少学校开设的第二、第三种国际课程)。顶思数据显示,由于受到国内家长和高中学生的热捧,剑桥课程于 2017 年 6 月在国内考试人数接近 7.2 万人次,2018 年则突破了 8.1 万人次。
 

3. 高中国际项目促进了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据新东方《中国留学白皮书》反映,我国已经日益明显地出现了“留学大众化”趋势。对比 5 年来意向留学的学生父母的职业背景,其中“一般员工”(可以理解为“工薪阶层”)的比例逐年上升,与 2015 年的29%相比,净增长14%。说明高中国际项目已经成为不少普通收入家庭的选择性、差异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工薪阶层的家长们,是在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让子女接受国外优质教育,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将由此节省的钱用于解决教育的公平均衡问题,每年还为国内大学腾出了几十万个学位让更多其他学生得以深造。
 

4. 高中国际项目有利于倒逼国内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高中国际项目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中教育资源多样化的需求,其中不少一流水平项目学校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充分彰显出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特征,大大丰富了我国高中特色发展的内涵,也是为国家 40 多年教育巨大成就增添了十分亮丽和五彩缤纷的内容。

进行对比后还可以发现,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所大力倡导的关于“选课走班”、“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全新要求,与诸多国际课程的理念、方法、模式不谋而合、如出一辙。该文件提出的国家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多条新任务,都能够在一流水平高中国际项目学校中发现成功案例和系统解决方案。

因此,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支持高中国际项目的发展。首先就国际项目课程、教材属于社会学科中涉及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当内容应该认真地进行“过滤”,进而充分发掘和借鉴其关于办学理念、认知规律、教学方法、育人模式以及自然科学及技术范畴的一系列先进内容,并且与国内同类成果间做到优势互补、互相借鉴、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可望彻底根除横行多年的片面应试教育顽疾,改变多年一贯制的传统教学模式,可望有效地实现国办文件关于“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等战略目标。
 

二、切实把握我国高中国际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事实充分证明,我国高中国际项目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当前更是面临着大发展的良好势头。据新学说报告称,早在 2017 年我国实施国际课程项目的国际学校已经达到 821 所(其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 121 所,民办国际学校为 426 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为 274 个),在校生总数约为 50 万人(据另外统计:2010 年全国国际学校数量仅为 384 所)。据智研咨询发布报告测算:2018 年至 2022 年,国际学校在校生数以年15%速度递增,至 2022 年将达到 97.4 万人;本科及以下阶段留学人数在 2018 年至2022 年增速为 10%,则 2022 年该项目的潜在需求量将达到 737.5 万人。如果国际学校渗透率从 2018 年的 15%线性递增至 2022 年的 21%,则预测高中国际项目需求量将于2022 年达到 154.9 万人。
 

又据有关材料介绍,2018 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 5.3 万人,其中民办高中(包括民办国际高中)招生仅 2700 人。同年,北京市有 63000 多名学生参加高考,而从国际高中毕业的“准留学生”仅为 3000 余名。同年,上海参加中考学生约 9 万人,其中约有 9 千人进入高中国际项目学习。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即使是在高中国际项目发达的地区,进入高中国际项目学习者与学生总规模数相比也仅占 10% 左右。为此,应该充分预见到高中国际项目在我国确实面临着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上述预判也具有经济学基础。据有关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地区人均 GDP 超过 6000 美元时,其留学市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例如,台湾地区于 1986 年人均 GDP 达到 4038美元、1987 年达到 5350 美元时,申请留学签证人数并未陡增。但是,在 1988 年人均GDP达到 6369 美元时,随即迸发出出境留学的热潮。1989 年,全岛赴主要目的地国家留学的人数达到 16879 人,同比增长了 106.4%。我国人均 GDP 已经接近 1 万美元(北京等某些东部城市已经达到或者接近 2 万美元)。依据上述规律,我国高中国际项目需求群体确实会大幅度增长。
 

有鉴于此,一些地区已经积极行动了起来。例如,北京地区已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9所,使馆人员子女学校 4 所,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31 个,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 25 所,具备接收外国学生资质的中小学 286 所。尽管如此,今年 8 月北京市教委又带了一个好头,提出加大国际教育供给的三年行动计划,到 2021 年将在引进人才密集地等重点区新建国际学校 11 所,新增接受外国学生资质学校 50 所,将实现“区区都有国际学校”重要目标。这种引领国内教育扩大开放的断然举措将会在各地引起“一石激起千重浪”的积极反响。
 

三、积极和加快发展高中国际项目若干建议
 

第一,牢牢把握高中国际项目实施的正确方向。

这是所有高中国际项目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任何国家都有本国的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因此,就国际项目课程、教材属于社会学科中涉及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当内容应该认真地进行“过滤”,牢牢把握国家教育的主权。同时,要积极发掘和大胆借鉴其中属于先进办学理念、先进育人模式、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总之,要坚持在中国大地上举办高中国际项目,鼎力培养大批既善于国际理解、国际合作交往,又牢固地植入“中国心”、“中国魂”的优秀国际化人才。这是办好所有高中国际项目包括国家整个自费出国留学事业得以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
 

第二,出台专门文件,大力支持高中国际项目积极健康发展。

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着眼于国家教育现代化大局,基于“教育自信”,全面部署高中国际项目事业发展规划,将其列为新时代教育扩大开放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拔尖人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具有方向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政策规定。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具有一流水平和鲜明特色项目学校的重要经验;同时,针对目前不少项目学校普遍存在的困难、疑虑问题,抓紧形成系统解决方案。
 

第三,建立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与普通高中相比,高中国际项目的教学与管理有着不少特殊之处。建议借鉴国际第三方组织参与教育质量评价的成功做法,尽快建立符合基本国情的高中国际项目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支持其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和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就此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建议支持其就若干不同类型高中国际项目学校办学质量开展评价试点。
 

第四,建立高中国际项目行业合作交流平台。

应该努力改变高中国际项目相关学校间沟通和合作交流滞后的状况。建议按照自愿原则,加快构建其行业联盟、校长联谊会、常设研讨会等模式,有利于相互间“抱团取暖”,抵御风险,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加强合作,协同创新,确保国家该项重大事业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
 

第五,高中国际项目学校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纠正不足、持续发展。

在充分肯定高中国际项目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指出,有些项目学校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例如,学校管理水平还不高,外教素质不高、放任自流,普遍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大部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薄弱环节——尚未形成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国内与国际、国标与校本、必修与选修以及多学科深度融合的高水平课程体系等等,影响了办学的质量。

特别要重视不少学校普遍存在“两个不够”的突出问题。包括:

一是对于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一系列最新重要文件的重视、学习和贯彻不够,未能在立德树人上下真功夫,导致大部分学生格局不大、视角很窄,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抱负,今后回国后难当重任。

二是对一流水平国际课程先进理念、模式、方法的理解、融合和实施不够,抛弃了高中国际课程的精髓,有些学校项目的实施几乎已经成为片面应试教育的翻版,尽管其中不少学生也能够考上世界名校,但是其未来发展的空间有限。例如,以往大量在美国毕业和就业的这类学生,只能从事跟随型、重复型劳动,却进不了从事原創和发明的高端平台。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为此,当前首先建议高中国际项目学校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近两年来陆续发布的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涉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注:以下简称“《系列文件》”)。《系列文件》发布机构级别之高、文件数量之多、涵盖领域之全,系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充分表明中央对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宏大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把握得深入与全面,对所提出解决方案的系统与完整,包括对国际课程先进成果的重视和借鉴。《系列文件》不仅属于广大普通中小学,同时, 也是指导和办好所有高中国际项目学校的纲领性文献,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系到在中国大地办教育,关系到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第六,积极鼓励高中国际项目走出国门办学。

中国高中国际项目取得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坚持基本国情,积极借鉴国际课程先进成果,努力做到“本土化”落地即东西融合、相得益彰。这样的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把握重大历史机遇,谋篇布局,积极支持和鼓励“走出去”办学,输出我国一流水平高中国际项目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模式。相比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交流,涉及下一代及各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是其中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一种交流。因为,这是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有效的路径!

课程研发

More >>